界面新闻记者 |
两年前的上海车展上,800V超充方案还被视为一个新技术,到了今年,大家关注的焦点已经从超充变为了“兆充”。
简单解释什么是“兆充”,即在超高电压(1000V)和超大电流(1000A)的加持下,电池最大充电功率可以达到1兆瓦及以上,充电速度能够和加油速度相当。这对动力电池、车型高压平台、充电桩乃至电网都有要求。
本次车展上,华为、比亚迪、极氪、宁德时代等企业都亮出了自己兆瓦级超充技术。位于在整车品牌集聚的展馆内的华为展台,充电内容就占据了展台面积的三分之一。极氪展台上的充电区域也专门安排了技术人员讲解家充桩和极充桩的使用,车展上新发布的车型极氪9X,宣传的重点就是搭载6C电池,电量从20%充到80%只需要9分钟。

宁德时代的展台吸引了一个外国参观团,他们在讨论一辆纯电车型从上海开车到北京的可能性。一位海外工作的汽车从业者告诉界面新闻,自己打算购入一辆萤火虫车型用作在市区通勤出行,“德国的市区基本上充电设施已经很完善了,但郊区还不太行”。
车展开幕前一天,华为就发布了业界首个全液冷兆瓦级超充技术,峰值功率达到1.5兆瓦,每分钟可补能20度,针对300度电池容量的重卡,仅15分钟就可以充到90%。极氪宣布其V4极充兆瓦桩单枪峰值功率能够1.3兆瓦,首个极充兆瓦站已投入运营。更早之前,比亚迪还发布了闪充技术,号称可以5分钟充电400公里。
现场一位充电桩运营企业的工作人员告诉界面新闻,过去大家总讲充电桩的规模问题,但其实目前来看充的够快更加重要,因为这直接关乎于一个充电站的运营效率,只有充的够快,效率才能提上来。
“今年大家普遍宣传的就是追求充电速度和加油速度持平,在公共充电站,车主可能不太会从0充到100,更常见的情况是从20%充到70%或者80%,超充站基本上十几分钟差不多可以完成。”
杰兰路发布的2024年度报告显示,纯电动车主的平均预计年里程达1.4万公里,显著高于增程与插混用户,其实际出行半径已超越城市通勤范畴。这一趋势侧面表明,纯电动车的续航能力与补能设施的逐步完善已逐步满足更大范围的出行需求,续航与补能焦虑对使用强度的制约正在显著减弱。
截至2025年3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数量累计达1374.9万台,同比上升47.6%,其中公共充电桩增量为32.1万台,同比增长75.3%,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增量为61.1万台,同比上升14.6%。
“实际上,补能体系比你想象中发展地更快。”上述工作人员认为目前新能源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有效改善,纯电汽车车主目前的续航焦虑已经大大减弱,所谓续航焦虑可能会存在于还没有实际购车用车的消费者身上。
理想汽车产品线总裁刘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虽然MEGA的车主使用理想超充体验感很好,但那是非常小的一部分群体,普遍消费者对理想纯电SUV的体验现在就没有概念,“我们内部非常认可的5C超充,用户却感知不到,他们会问我家附近哪里有5C超充?”

智能机械手臂是今年的另一个亮点。星星充电的展台上,包含机械手臂在内的一套充电系统被摆在最显眼的地方,吸引了包括消费者、投资人等群体。

一位工作人员告诉界面新闻,这套充电系统可以适配不同电压平台的车型,智能充电头能够识别车辆需要多少功率的电。值得注意的是,该机械充电臂设施已经在星星充电总部开始实际使用。
刘杰也表示,强调充电路线规划尤为重要,这能够提升车主在实际充电中的体验以及整体充电效率。“我们接触MEGA用户后,他们说我们的充电路线规划没有做好,到了充电站后,充电站降地锁、即插即充是不是足够方便,后来我们又不断升级,通过语音助手可以来降地锁。”
星星充电负责APP的工作人员表示,用户更关注充电设施的距离以及闲置情况,希望能够准确了解充电桩的使用情况,避免去了之后无桩可用,这就要求充电桩运营商提升对设备的数字化管理能力,从而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充电设施的运营效率提升实际上对车型也有要求,如果是不适配超充桩的车型,即便在超充桩上充电也无法获得同样的效果。所以对于汽车品牌而言,超充技术适配已成为重要考量点,不兼容超充的车型或将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优势。许多参展者在展台看车的时候也会向工作人员询问一句,“这个车是800V吗,能不能支持超快充?”
根据《中国高压快充产业发展报告》预测,2026年年底,国内基于800V平台打造的车型渗透率将会接近一半。根据高工锂电统计,快充车型今年将迎来集中上市,价格从30万元起向下突破至20万元以内区间,快充车型对于成本的要求也将更为严苛。
一个更为明显的趋势是,汽车公司强调超充展开竞备,同时也在寻求与其他汽车公司或充电桩运营商之间的联盟,超充网络建设正打破品牌间孤立的状态进入互通互联的融合阶段。

在此之前,华为数字能源与多家汽车公司、行业协会、充电运营商成立超充联盟,宁德时代也正式启动构建神行超充网络,搭建国内最大的超充服务平台。小鹏汽车和大众相互开放其专有的超快充网络,实现数据互联互通,蔚来更是与多家汽车品牌都开展了充电补能合作。
现场一位业内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建设超充网络成本较高,目前盈利回报周期长,汽车公司建桩需要要求有规模化的营运能力和资金支持,“共享共建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